19连击,硅料还在涨! |
文章来源:金波 发布时间:2025-04-05 05:25:59 |
水污染已不仅仅局限于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或者是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也不是单纯的营养元素超量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 同时,多哈又是WTO多边谈判的会场,而多哈回合历时11年迟滞受挫,致使贸易投资领域的多边框架受到质疑。在政策战略的制定、议题指标的设定,以及谈判队伍的构成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以多维度的思维,综合考虑自身和平发展战略,确保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权利和机遇。 以地球气候的名义,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主导产业分工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目标。多哈气候回合难有突破依据去年德班会议的共识,2020年所有签约国不分发展与发达国家全面参加减排框架,且要在2015年前完成谈判,划分各自义务与权利指标。这种机制的特点是,通过日本企业出口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和设备,在海外完成减排,并征得受援国政府的认可,将减排额度转让给日本企业,算作日本企业在国内完成的减排指标。基于此项共识,多哈谈判一开始便将议题聚焦于如何制定2015年前的谈判计划。金融危机后,气候谈判等国际多边舞台进一步成为发达国家利用所谓的规则和规范,牵制、控制、抑制发展中国家增长过快并从中渔利的工具。 美国早在2001年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拒绝履行率先减排义务,更不会加入第二轮减排框架。由此,日本事实上丢失了气候秩序谈判的主导权。目前草地载畜减压尚未到位,应当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尽管三江源地区草地的超载状况已得到明显改观,但目前全区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中,减畜工作仍任重道远。 其中,2004~2009年5年间三江源主要湖泊的面积净增加245km2。夏汛期含沙量呈降低的趋势,表明长江源区沱沱河以上区段夏汛期生态系统土壤保护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期,沱沱河春汛期流量增加,含沙量也相应增加,表明春汛期生态系统土壤保护功能没有显著的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面积减少反映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其原因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调整有很大关系。遥感监测表明保护区内水域面积增加,说明禽类动物的栖息地生境转好。 造林区乔木长势较好,退耕还林地种草效果明显,生态修复效果显著。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得湖泊湿地面积扩大,牧草产量提高,水库库容增加。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该地区的草畜矛盾趋缓,草地生态系统压力减轻。在所有饮用水水源检测点中,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夏汛期,由于降水集中,河流会出现洪峰过程。水体与湿地面积的扩大反映了三江源地区水分条件的逐步好转。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上,表现为水体局部扩张,荒漠生态系统局部向草地生态系统过渡,草地生态系统局部覆盖度增加。为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恢复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议中央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已有基础上,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建立长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 退化加剧的草地面积仅占原有退化面积总量的0.04%。封山育林/湿地封育保护工程使得森林面积、郁闭度、蓄积量均有所增加。 在这两个时段生态系统通过土壤调蓄、地下水补给等方式,对径流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区,尤其在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区,植被恢复较为明显,沙丘活化得到了初步控制,治沙区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流沙对公路的危害大大减轻,淤塞排水沟等危害明显减轻。 温度增高导致植被返青期提前,对植被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认识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呼吁中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建立长效机制虽然目前生态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成效,但这些成果的取得是自然气候因素和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5 ̄2007年年均195.1亿立方米。通过分析1975 ̄2009年长江源区主要水文站春汛期和枯水期径流量变化,以及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的变化可知,2005年以后,长江流域春汛期和枯水期径流呈增加的趋势,夏汛期径流调节系数呈减小的趋势,说明流域径流调节功能有所增加。建议继续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解决生态移民生计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草畜平衡,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工程实施后,通过生态移民和减少牲畜措施,三江源地区的家畜数量减少,草地载畜压力减轻。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的原因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速率明显趋缓,并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季节草场上,冬草场的载畜压力指数下降了41.07%,夏草场的载畜压力指数下降了22.25%,同时,冬春场和夏秋场的载畜压力指数逐年接近,这表明冬春场过重的放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由原来压力相对较轻的夏场所承担,季节草地正在向均衡利用的方向发展。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地严重退化区生态恢复明显生态本底调查的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退化的格局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已基本形成,此后草地退化过程一直在继续发生。 近年来该地区降水量增加是气候波动与生态工程实施人工增雨共同作用的结果,2006 ̄2008年3年三江源人工增雨累计增加降水172.56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促使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趋于暖湿化,导致荒漠化进程减缓,荒漠面积减少,水体面积增加。 在黄河源工程区,草地明显好转和沼泽地好转面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工程区。在水蚀区内,1990 ̄2004年,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和重度敏感区面积有所增加,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面积减少,整体敏感性有较大幅度增加。监测和评估项目期间的生态变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今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前提。保护区内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说明提供给动物的食物增加。 70年代到2004年期间,三江源发生退化的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40.1%。在2004 ̄2009年,新的退化发生草地面积最少,仅占原有退化面积总量的0.0003%。 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黄河源片区,长江源片区,中南部片区)草地退化面积得到有效遏制,水域面积增加,荒漠化土地有所减少,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增幅明显。如前所述,三江源地区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生态系统总体上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但是,目前工程的实施仅是起步,具有局部性、初步性特点。 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和主要工程措施有利于生态恢复据分析,工程实施前的1975 ̄2004年29年间,三江源区气象站点观测的年平均温度均值为-0.76℃,而工程实施后的2005 ̄2009年站点年平均温度均值为0.53℃,后期(2005 ̄2009年)年平均温度均值比前期(1975 ̄2004年)增加了1.29℃。另一方面,流域冰川冻土融水量的增加不仅促进了植被的恢复,而且也使径流的季节分配更趋合理。 生态移民/建设养畜/太阳能利用等措施有利于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类干扰,降低土地利用强度。由于经费的限制等原因,目前已建立的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工程项目生态监测工作的科技力量投入与协调等限制,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目前缺乏有机衔接,与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系统的建成尚有较大差距。三江源地区连续30多年的过度放牧是造成该地区草地退化的一个主要因素。2006 ̄2009年土壤侵蚀地面监测结果也证明了此结论。 在草地类型保护区,草地面积减少趋势及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湿地面积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流域供水能力增强,水质优良据统计,1975 ̄2004年,长江源平均每年向下游供给水资源总量(径流总量)为124.3亿立方米。 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使得生态系统的水分涵养能力增强,蓄水功能提高,对径流的消峰填谷作用有所加强。根据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办公室提供的减畜数据分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全区减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均减畜比例超过20%,这对遏制这些地区草地严重退化的局面十分有利。 在长江源工程区,湿地持续增多,较大面积沼泽地水分条件好转,重度风蚀敏感性面积减少。参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划分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
相关资料 |
三星s4什么手机壳好(三星s4什么时候出) |